黄埔四凶即邓演达、恽代英、高语罕和张治中,他们是被黄埔军校右派分子攻击的左派著名的四位干部和教官。他们是当时也有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的教官。邓演达和恽代英于1931年被杀害,高语罕后来被开除党籍,张治中成为著名的爱国将领。
1、邓演达(1895年3月1日-1931年11月29日),字择生,1895年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(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),原籍广东程乡县丙村镇(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),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。在国民党内部属于亲共派,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。
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,曾参加辛亥革命。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。1920年后,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、第三团团长。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,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。
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,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。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。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,随军北伐。
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、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、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。
1927年“四一二政变”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、汪精卫,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。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,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,年36岁。
2、恽代英(1895年-1931年4月29日) 男,汉族,原籍江苏省武进县,生于湖北省武汉市,中共党员。恽代英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,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。
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,后又创办共存社,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。早期著名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。
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。同年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、宣传部部长,创办和主编《中国青年》。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。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。
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政委员。同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,任政治主任教官和中共党团干事,被蒋介石等认为是“黄埔四凶”之一。
1927年1月到武汉,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,任政治总教官。7月,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,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。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,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。
1928年6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等职,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《红旗》。曾任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,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。
1930年先后调任中共沪中、沪东区委书记。同年5月6日,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。在狱中,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他始终坚贞不屈。1931年4月29日,英勇就义于南京,年仅36岁
3、高语罕(1888年-1948年),安徽寿县人。早年赴日本留学,入早稻田大学就读。1907年毕业回国,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。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。
1911年辛亥革命后,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,与陈独秀结识。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。1921年出版《白话书信》五编,宣传社会主义思想。5月组织芜湖学社,创办《芜湖》半月刊。
1923年参与组织成立芜湖劳工会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4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安徽省一大,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。
1925年12月被派到广州,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一度与邓演达、恽代英、张治中被蒋介石并诬为“黄埔四凶”。
1926年1月,作为安庆市国民党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,担任中共出席会议代表的党团书记,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,不久兼任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。
北伐军攻克武昌后,同年冬到汉口,主持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办的安徽党务干部学校。
1928年转去上海,参加中共春野书店支部活动,参与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。与陈独秀过从甚密,对陈独秀极表同情,思想逐渐靠拢。
1929年11月因参加托派组织被党开除。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。1932年冬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,高语罕逃到香港任教。
1939年5月随陈独秀定居四川江津,与陈独秀合译《大英百科全书》。1942年5月陈独秀逝世,高语罕帮助料理后事。此后移住陈铭枢家中,撰写古体诗。1948年因病逝世。
4、张治中(1890年10月27日-1969年4月6日),原名本尧,字文白,安徽省巢县(今巢湖市)黄麓镇洪家疃人,黄埔系骨干将领,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,爱国主义人士。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,张治中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。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。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。1917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,历任驻粤滇军连长、营长、驻粤桂军总部参谋、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。
1924年初,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,12月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代理总队长、军官团团长,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,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,被授衔上校。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、恽代英密切合作,结成深厚友谊。
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,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、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。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。
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、教育长,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,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、阎锡山等的战争。
1932年“一.二八”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,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;1937年11月,任湖南省主席,因失误导致“11.13长沙大火”事件而被革职。
1945年,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;1949年,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,促成新疆和平解放;1969年在北京病逝。
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;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。解放战争后,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,被称为“和平将军”。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。